时间: 2024-07-19 20:13:47 | 作者: nba直播在线观看免费小九/产品中心
十几年前的夏天,烈日当头。首钢园三高炉旁,20岁出头的刘永亮把火车车厢一节节连上,火车拉着几千摄氏度的铁水去往钢厂。熔化的铁水像近在咫尺的太阳,烤得人脸滚烫。
今年9月7日,太阳依旧晴晒,39岁的刘永亮在首钢园短道速滑馆内修整冰面,墙上温度计显示为11℃。他笑称,现在这儿属于避暑的好地方。
十年间,刘永亮周遭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工作上,他家门口原先被叫做北京的“南大荒”,现在成了“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冬奥公园。
从火炉到冰场,是首钢的产业转型过程在一个工人身上的投射。时光流转,整个石景山区也“翻新”了:新建成国家冬训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建设M11线西段......
刘永亮站在短道速滑馆的冰面上,手中举着“精煤车间”的老照片。新京报记者王巍 摄
在首钢生产时期,刘永亮是一名“调车员”,成天和盛放铁水的鱼雷罐车、火车打交道。那时,无论冬夏,他都要穿着隔热服,防止被可能溅出的铁水灼伤。“不穿隔热服,铁水碰到衣服就着火,穿上后也有一定可能会烫出一个小点。”现在,他成为了一名制冰师,到了夏天依旧要穿着长袖工作,但为的是保暖。
2010年12月19日,首钢石景山厂区最后一座高炉停产。当年年底,厂区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
之后,北京的工人可以报名去河北省曹妃甸厂区继续工作,刘永亮身边不少同事去了曹妃甸。但当时,他父母身体不太好,孩子年纪尚幼,一番考虑后,刘永亮和一批工友留在了北京首钢园,看护机器设备。他还记得,那时大伙儿做退料的活儿,料仓里存放了首钢生产时期剩下的原料,比如焦炭,这些需要送到外地的钢厂继续使用。
刘永亮的工作仿佛也进入到半静止状态。他觉得,相比生产钢铁时期的忙碌,看护机器的工作清闲不少,也不像以前有被烫伤的风险。
转折出现在2013年。这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加大对石景山首钢园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支持力度,先后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冬奥组委办公区等项目建设,帮助首钢园区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刘永亮接到通知:首钢园内西十筒仓片区要改造为冬奥组委办公区。他又开始忙活起来,组织施工,拆除原先储存煤炭、矿粉的料仓以及设备的钢结构。
十年间,刘永亮身边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工作上。现在,他家紧邻新建成的冬奥公园,窗对面是莲石湖,景色很美,空气清新。但原来,冬奥公园那片是北京的“南大荒”,永定河河道干枯,没有一滴水,一刮风就扬尘。
2017年,首钢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关于备战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首钢园区内建设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
利用精煤车间等工业遗存,首钢园改造出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四个训练场馆,用于冬奥赛前国家队的训练,这就是俗称的“四块冰”。
“四块冰”建设初期,刘永亮只负责物业筹备。后来,一份制冰学习报名表递到了他面前。出于对“制冰”的好奇心,他和工友们报名前往首都体育馆学习制冰。这时,刘永亮34岁,正准备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2018年,掌握了制冰技术的刘永亮回到首钢园,开始服务前来训练的国家体育运动队。当年6月,花样滑冰队第一个进驻首钢园,新晋制冰师们要在运动员们来之前,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把冰面做好。回首过往,刘永亮难掩兴奋:“花样滑冰队的冰,是我们制成的第一块冰,非常激动,还买了蛋糕庆祝。”
初期摸索出制冰经验十分不易。“水在0℃以下结冰”的道理很简单,不过制作出一块符合“冬奥标准”的训练冰很难。
制冰要靠制冰师结合当地气候、湿度等环境要素,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调试。冰的温度,冰面的软、脆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动作。刚开始制冰时,刘永亮制出的冰效果不好,他每天都跑去冰场问运动员,今天的冰滑起来怎么样?刘永亮把运动员的感受记录下来,然后每天调整机组温度、水质等。他记得,自己问得最多的是短道速滑运动员。后来,他总结出温度、水酸碱度、矿物质含量的经验值,让运动员能在冰上把速度提起来。
冬奥会期间,刘永亮在首都体育馆参与了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赛事的冰面保障工作。冬奥会后,他继续在首钢园制作、维护冰面。
过去在工厂,不仅工作环境脏、热、累,干久了自身也会融入机械的生产线里,感觉自己只是一颗庞大机器的螺丝钉。相比而言,在短道速滑馆制冰,环境干净、安全,每制好一块冰都有成就感。工作环境从火炉到冰场,刘永亮对工作重新燃起火一般的热情。
“冬奥标准”冰面、为北京冬奥会服务过的制冰师,成为首钢园“四块冰”的招牌。
如今提起“首钢”,人们脑海中被唤起的不再是钢与火,而是冬奥、冰雪、网红打卡地。
首钢自搬迁后,经过近20年的探索,现在已经成为集商业、科技、体育、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刘永亮在穿过首钢园时,也会感叹园区变化之大:过去四号高炉底下,穿梭的是运送原料的火车。现在铁轨被拆除,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的是试运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干了几十年的退休员工来了,都说已经不认识路了。”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落幕后,首钢园郑重进入“后冬奥时代”。今年4月,首钢园北区全面开放后,吸引了许多游客。首钢园也在加强完善停车、餐饮、购物等商业商务配套设施。6月18日,首钢园·六工汇购物广场郑重进入对外营业阶段,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消费的新去处。
暑假期间,首钢滑雪大跳台出发区恢复对外开放,成为网红打卡地。保留了工业风的瞭仓沉浸式数字艺术馆同样吸引着不少游客探馆。周末,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打卡,也有年轻人通过网上检索发现这一充满赛博朋克气息的数字艺术馆。
每当路过曾经熟悉的工业遗迹,刘永亮心中都会升起一股反差感:能够熔化铁矿石的三高炉降温了,一楼开了书店,人类能在此休憩;新建起的滑雪大跳台像“水晶鞋”,成为地标性建筑;六工汇总是人来人往……昔日钢铁厂的炉火,变为了如今的人间烟火。
首钢园三高炉,原先用于将铁矿石、铁矿粉熔化成铁水,现在已经成为众多品牌的全球首发平台,登上其40米平台可俯瞰园区景色。新京报记者 王方杰 摄
首钢园利用工业遗存改造的各类功能性场所,已成为不少企业理想的投资兴业目的地。
“体育”“科技”是首钢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点。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副部长吴鑫曾表示,首钢有五个科技冬奥的项目和十个智慧园区的项目,包括滑雪大跳台的可变赛道设计、无人车驾驶等多个主题。这15个项目给首钢园带来了前沿的科技要素。此后,首钢园开始招商,吸引外部企业入驻,为公司可以提供进行科技应用场景建设的空间。
以首钢园为缩影,石景山区不断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重工业区走向绿色高端城区。这也符合北京近年来“减量+提质”的发展思路。
正如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在论坛中所说,石景山区正处于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城市复兴的关键期,将紧抓后冬奥宝贵机遇和新首钢复兴牵引带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发展的策略,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高水平建设首都西大门。
石景山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过去五年,石景山区高精尖产业增长迅速,第三产业成为带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要力量。石景山区成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不仅经济发展得力,近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有共识: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城市面貌更新了。细数原因,石景山持续改造老旧小区、棚户区,数万户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完成造林绿化3622亩,新建改造20座城市公园。打开地图搜索,可以轻易找到能提供绿色慢跑环境的公园。
转型发展是为了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过去十多年,从石景山、首钢,再落到以刘永亮为代表的个人,都经历着转型发展带来的挑战,其间的摸索、收获,有着相似的路径。
刘永亮在首钢工作了22年,做制冰工作4年多。34岁这年抓住机遇,从调车员到参与冬奥的制冰师,他觉得自身收获了不错的成果。
十多年前,首钢工人们往精煤车间里运送成吨的煤炭。现在,精煤车间改造为干净、明亮的短道速滑馆。“这个柱子就是之前精煤车间的承重柱,上面还能看到煤印。”刘永亮摸着粗糙的水泥柱身,身后是一块白莹莹的冰面,他站在中间,像是连通了这个车间的两个时代。
刘永亮今年要制的最后一块冰,已经制了8天。刚做好冰的下午,一批小运动员前来“试冰”,刘永亮向他们讲述了制冰的大致过程:先在水泥地面上冻底冰,冻上后喷白色冰漆,然后喷十遍雾状水封冰;画起终点线和赛道点,喷七遍到八遍雾状水封冰;浇水增厚,达到2.5厘米的厚度后用水管浇一遍60℃的热水找平,再用冰车装上60℃的热水在冰面一遍一遍浇热水,最后达到约3.2厘米的厚度;冰面制完后,再次用冰车整场扫冰找平。
“小朋友们说,这块冰就像夹心饼干,一层饼干、一层奶油,表面冰是最上层的饼干。”刘永亮说着,语气里带着笑意,他转头望着冰场上自由灵动的小朋友,眼中是和他们一样对未来的憧憬。